首页 / 资讯 / 正文

化石之魅

中国矿业报 0评论 2024-06-14

  ——读《达尔文的化石:构成进化论的诸发现》有感

  ◎  陈华文

  我们熟知的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是生物学家和进化论创始人,他以科学巨著《物种起源》闻名于世。但很少有人知道,“进化论”传世背后,与达尔文破解的化石一个又一个谜团有直接的关系。《达尔文的化石:构成进化论的诸发现》一书独辟蹊径,讲述的就是达尔文与化石的不解之缘,这对于我们重新认识达尔文及其学说,拓宽了视野。

  本书作者阿德里安·李斯特是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地球科学部科研负责人,作为古生物学家,他出版多部著作,在达尔文的化石研究领域作出了许多重要贡献。《达尔文的化石:构成进化论的诸发现》一书分为六个章节,详细介绍了达尔文在著名的“小猎犬号”环球考察中的重要发现和探险故事,如加拉帕戈斯群岛的飞鸟、千万年的动物化石、绮丽莫测的珊瑚礁,以及神秘的石化森林……书中不仅对化石进行了细致的介绍,还披露了许多考古细节和重要人物之间的联系。翔实可靠的文字辅以大量精美插图,为我们讲述达尔文深入人迹罕至之地搜集珍贵化石并找到生物间的联系,进而得出自然进化论的过程,极具科普价值。

  达尔文1809年出生在英国一个名叫什鲁斯伯里的小城,家庭环境优越。在青少年时期,他对植物、动物、地质都有着浓厚的兴趣。然而父亲希望达尔文子承父业,长大后当医生。达尔文尽管在16岁时进入爱丁堡大学勉强学医,却对地质学、动物学等课程有好奇心,花很多时间聆听这方面的课程。地质学中的地质板块运动、岩石分类、化石年代等,是他迫切想知道的。后来,父亲得知达尔文“不务正业”,一怒之下送他到剑桥大学改学神学,希望他将来成为一个“尊贵的牧师”。相反,达尔文结识了一批搞自然科学研究的教授,开始接受系统的植物学、地质学训练。

  正是达尔文在地质知识方面有丰厚的知识储备,他才有机会随同“小猎犬号”环球科考。书中梳理了达尔文乘“小猎犬号”周游考察的来龙去脉:1831年,“小猎犬号”从英国普利茅斯港扬帆启航,这次航行彻底改变了人类对自我和大自然的认知。五年的科学考察中,他去过山川、海洋、岛屿和冰原,结交了不同种族的人,遇到过诸多不平凡的经历。达尔文在“小猎犬号”之旅中,表现出的自然史兴趣是全方位的,他除了采集动植物标本外,还采集有代表性的化石标本。在南美等地的大部分时间,他用来观察和记录岩石,探索地质的构造。他采集化石,从无数的贝壳到石化树,以及巨型哺乳动物的遗骸等。达尔文说过,“‘小猎犬号’之旅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件,决定了我的整个职业生涯”。他在五年航旅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引导他深入思考自然界,质疑关于自然起源的既定观念。他认真研究化石标本,这为进化论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在回到英国的数月之内,达尔文写下了第一批关于进化的笔记,二十多年后,这些笔记促成了《物种起源》出版,这是至今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他在《物种起源》的开篇中表示,“小猎犬号”之旅使他接受了进化论的两个关键因素:一个是动物和植物属种的分布,尤其是在岛上的分布;另一个是化石证据,特别是现存物种与灭绝物种之间的关系。

  长期以来,地质古生物学一直是破解物种进化之秘的“钥匙”,而那些有代表意义的生物化石又是地质古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对象。自然界物种的演化,包括人类的演化,无不是在化石中寻找蛛丝马迹。如今,地质古生物学的研究无论是从横向还是纵向来看,都在朝深度拓展,地球生物学已经替代了地质古生物学。在达尔文所处的时代,现代地质学研究向前发展,地质古生物学研究也取得多项进展。达尔文凭着对地质古生物学的知识积累,在当时也算是名副其实的地质学家,否则,在五年的科学考察中,他不可能辨认岩石和化石的区别,不可能采集到有价值的化石,更不可能通过化石有新的发现。

  《达尔文的化石:构成进化论的诸发现》一书中,详细介绍了达尔文诸多重要化石发现,细致描述了化石的样貌、所属动植物或海洋生物的特征,并对这些化石如何引导达尔文提出进化论进行了生动的叙述。如通过牙齿化石和颌骨碎片,达尔文推断小小树懒的古老亲戚是与犀牛一样大的巨兽;通过岩层中的贝壳和螃蟹化石,达尔文得出海洋与陆地的变迁对生物进化的影响……“动物如果在不同岛屿上生活得足够久,应该会变得不同”,这些古生物化石启发了他找到不同生物间的血缘关系,发现物种在不同大陆间的迁徙,悟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

  阅读本书,带来两个方面的启示:一方面,对自然界抱着浓厚的兴趣,是科学发现的前提。如果达尔文青少年时代对自然万物无动于衷,对化石标本压根就不关注,他便不会钻研其中,也不会兴致勃勃跟随“小猎犬号”的科学考察。另一方面,渊博的科学知识和博物知识,是科学创新的基础。达尔文对动物学、植物学、人类学、地质学等等。都有系统的认知。这些领域的知识融合起来进行综合研究,可能带来科学创新,这也是当前科学界大力倡导不同科学领域交叉融合的原因。因为长期在单一的研究领域“打转转”,很难有重大科学突破。

  作者简介:陈华文,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研究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地质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评论委员会主任,曾获得大地文学奖、中华宝石文学奖等奖项。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评论

已有0条评论

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