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道法术器”在科研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中的探索与应用

中国矿业报 0评论 2023-04-03

  ◎  陈海莉

  编者按:

  为进一步加强中国地质调查局内部审计工作,促进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相结合,推动内部审计发挥经济监督职能,2022年,围绕“新形势下内部审计在应对风险挑战中的地位和作用”主题,局举办了内部审计理论研究征文活动,局属单位干部职工积极投稿参与,现选取部分优秀论文进行刊登,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科研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作为单位经济决策科学化、内部管理规范化、风险防控常态化的一项重要制度设计,在科技“放管服”和“开展全面审计、加强财会监督”的时代背景和政策导向下,如何采取更加灵活有效的方式实现放管结合,破解科研经费管理中的难题,增强科研人员的“获得感”,是摆在科研事业单位面前的重要课题。《道德经》中“道以明向,法以立本,术以立策,器以成事”的哲思观点,明确指出做事、成事的逻辑关系和对应的方法条件,对“放管服”背景下的科研内部审计工作具有极高的借鉴意义。本文借鉴“道法术器”思想,探索新形势下,科研事业单位优化内审模式、搭建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智慧内审”的新途径。

  一、“道”以明向——遵循科研规律,实现价值引领

  道,是规律,即事物存在发展的基本法则。科研活动是创新性的智力创造,具有灵感产生的瞬时性、研究过程的复杂性和难预测性,决定了科研路径的不确定性,有其自身发展规律。为此,科研事业的管理在制定科研制度、规范工作流程、实施管理措施时,都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遵循科研活动自身规律,讲究“道法自然”,力求做到“放管服”——“放得充分、管得关键、服得高效”。

  内部审计工作应主动服务于单位治理体系建设的大局,提高政治站位,转变内审思维,从单纯的“监督”转为“评价建议”,再进一步提升为“价值创造”,即为改善组织运营、完善制度体系和提高治理效能创造管理价值。为实现“价值创造”的目标导向,内部审计人员首先应提高战略意识、大局意识,在保持适当独立性的前提下,利用新技术提升审计效率和质量,积极主动提供具有建设性的审计服务,并在改善管理、绩效评估和资源的整合调配等方面做出更大贡献。其次要大力推进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的转型,从事后发现转变为全过程防控,拓展审计的广度和深度,加固风险防控“防火墙”、当好日常管控“巡逻兵”、打造业务管理“双通道”,充分发挥企业的免疫系统功能。

  二、“法”以立本——完善制度建设,夯实管理基础

  法,是战略,即处理事物所采取的总体方法。从近年来内审实践暴露出的问题来看,不乏为检查而检查,“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式的检查,仅局限于财务工作环节,只注重对审计出的问题作出审计决定,缺少对被审组织屡审屡犯深层次原因的剖析,不能有效揭示内部控制的缺陷,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审计处理意见,对单位领导层或业务层缺乏具体的指导。那么,如何从“法”治的观点来对内审工作实施强“基”固“本”呢?

  一是优化单位内控环境。首先,提高全体职工的内控意识,特别是单位法人的风险意识和合规意识,从“要我内控”转化到“我要内控”,从而在单位内部营造起良好的内控氛围。其次,科研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涉及到预算业务、收支业务、政采业务、资产管理、建设项目、合同等各项经济活动,需要单位内部部门和岗位加强沟通、互相协调,形成联动机制,形成建设合力。

  二是完善制度,优化流程。通过梳理整合、外规内化、融合嵌入等措施形成规范、完备的内控制度体系;制度体系建设中突出和明确底线思维,建立科研活动一揽子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将科研经费使用过程的诚信管理与自律约束、项目的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价相结合,松绑科研预算的刚性约束,释放科研人员的创新潜能。通过“三定”细化内部岗位职责,实行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三权”分离制衡。梳理工作流程,明确审批权限,优化审批流程,落实执行责任。

  三是开展风险评估,分析风险隐患。经济活动风险评估应围绕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的各类经济活动展开,在排查风险上实行“点线面”策略,做到“节点控制、流线清楚、全面覆盖”。系统梳理科研经费管理的重点风险环节和风险部位,排查各类风险因素,明确风险管控范围和措施,加强缺陷评估标准建设和实施,进一步细化责任,落实好责任传导机制。

  四是落实内控建设责任考评机制,实行实施、检验、总结和改进“四个过程”永续循环,并与绩效考核相挂钩。内控制度建立是一个不断与时俱进、动态调整的过程,应根据单位自身需要和业务变化,对内控体系不断改进优化,使其日趋完善,最终形成制度构建、信息化落地、评价与审计、制度再优化再落地的良性循环。

  五是培养内审专家库。面对新的风险,许多单位都希望能够借鉴优秀企业成熟的控制措施,即所谓的最佳实务。但实际情况是,盲目照搬其他企业的做法,不仅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弄巧成拙。因此,立足单位实际,培养一批熟悉内控、熟练运用内控规则并紧盯内控“高压线”的专家,推动内控提质升级。

  三、“术”以立策——多种举措同频共振,加强创新绩效审计

  术,是战术,即处理事物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和实施路径;在做好对单位整体内控观景、工作机制流程的强“本”固“基”后,再在从“术”的角度聚焦内审工作的战术方法、战术内容及实施路径。

  一是多层次监督贯通协调。加强财会监督、审计监督与主管部门日常监督的贯通协调,形成监管合力,实行随机检查、抽查,推进监督检查数据的汇交共享和结果互认。建立内审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不定期召开部门联席会议,共同交流内控内审工作,从而提高内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内外部监督联动,一方面动员内部会计人员力量,发挥其在财务监督的实务操作优势,建立会计互相监督、交叉检查的常态机制,另一方面聘请有经验的会计师事务所协助梳理内控风险,找出内部人员易忽视的漏洞,防止“灯下黑”等缺陷,形成各方力量齐抓共管、综合监督的良性局面。

  二是多种监督手段同频合力。结合年度财务决算审计,委托会计师事务所或其他外部力量,围绕重点业务、重要岗位和关键环节,对内控体系的有效性进行监督评价,评价结果纳入年度财务决算审计工作报告并提交单位决策层审议。对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点经费等实现审计全覆盖,对经济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紧盯不懈、举一反三。结合年度内控报告的编报,按照财政部及主管部门的要求开展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的风险评估和整改治理。充分利用审计巡视、专业检查、外部监督等工作成果,建立问题台账,共享问题线索,落实整改销号,以整改促建设,持续优化内控体系建设。定期开展整改问题“回头看”,强化制度规范执行,实现内控体系迭代升级。

  三是注重对科研创新投入的绩效审计。以往的内审工作往往侧重于科研项目的预算的执行情况,只是将研发预算投入资金是否到位、资金是否按预算专款专用、资金使用进度及规范性都是审计的重点,而忽略了单位研发投入与成果产出比、研发时间和对应效率等绩效方面的内容。今后更应注重对科研创新投入的绩效审计,着眼于人工成本、物料成本、技术服务成本等方面的风险控制点。例如,人工成本变动是否与实物工作量、人员结构、投入工时、薪酬水平相匹配;项目进展是否与消耗物料的金额、种类、进度相匹配;外委必要性是否进行了充分论证;外委研发的服务方、业务内容是否与本企业关联;还有双方的权利义务、保密措施是否安排到位,都将是科研项目内审的重点。

  四、“器”以成事——加强信息建设,提高能力本领

  器,即实施战略战术的工具载体和能力建设。传统内审以“人防”为主,以围绕文本、文件的审查方式开展,面对一张张单据、一份份报告、一箱箱档案,通过对冗长的审批流程和繁多的审批节点采取穿行测试,投入大量的人力逐条逐字地核对制度、标准和授权要求等,随机抽取的样本还不一定具有代表性,发表的审计意见难免以偏概全。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大数据信息化时代,科研事业单位应适应业务数据化和管控自动化的特点,积极融合新技术手段,推动内审工作优化升级。

  一是加强信息化建设,让业务多“跑路”,让人员少跑路。统一数据标准,让业务数据化,在信息化平台中存储、自动流转、实时传递,提高结算效率。业务数据还可随时调用、海量存储、多维挖掘,提高数据内在价值。在系统中内嵌控制规则和业务流程,依托数字化平台实现内审工作的规范管理,将政策制度的刚性要求转化成单据要素的约束机制,将审核纸质单据、报告为载体的信息,转变为审核信息平台的内嵌制度、节点,操作与管控相互匹配。

  二是内审人员的能力建设。除了学习财经政策、专业审计知识外,还应顺应信息化潮流,掌握“大智移云物”技术,提高数据分析能力和信息处理的时效性。基于规则自动化,对风险进行预判,并采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业务数据进行有效溯源分析、指标分析、对比分析等,实现精准防控,促进内部审计工作高效化、精准化和智能化。通过高效的信息平台来掌控运营实况,减少过程检查,动态监管经费使用并实时预警提醒,提高监督检查的效率。

  三是内审人员除了培养业务洞察能力和协调沟通能力等软实力,还应具备审计人员独有的职业能力:抽象能力(即将各项业务抽象成明确的数字的能力)和还原能力(即透过表象来还原事实的真相的能力),对经常出现、带有趋势性的问题进行追根溯源的分析,并提出制度上的建议。

  综上所述,内部审计工作承担着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规范管理行为的重要责任,是一个去伪求真、披沙拣金的过程。在“放管服”的大背景下,与时俱进地适应时代趋势和发展要求,行“遵循科研规律,实现价值引领”之“道”以明向,执“完善制度建设和夯实管理基础”之“法”以立本,施“多种举措同频共振,加强创新绩效审计”之“术”以立策,利“加强信息建设,提高能力本领”之“器”以成事,在改革创新中寻找新思路、探索新路径,为科研事业单位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系中国地质科学院高级会计师)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评论

已有0条评论

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