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技期刊如何助推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
——以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期刊改革为例
◎ 朱拴成
科技期刊传承人类文明,荟萃科学发现,引领科技发展,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科技期刊是我国科技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成果发布与传播的基本载体,是科技信息交流的主要渠道,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力量,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园地,也是高端人才集聚的高地。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科技期刊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期刊呈现出由少到多、由弱到强的蓬勃发展态势。特别是2018年以来,国家连续发布《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的意见》《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等多份重要文件,明确了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目标,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路径与举措,为加速推动我国科技期刊改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科研和政策环境,标志着我国科技期刊迈入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黄陵矿业一号煤矿地面指挥控制中心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能源安全的重要基础产业。2021年,全国煤炭产量41.3亿吨,同比增长5.7%。随着“碳达峰、碳中和”升级为国家战略,第四次煤炭技术革命正加快推动煤炭产业向着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低碳化的新产业和新业态转型。根据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特点,煤炭是我国未来能源绿色低碳化转型的重要桥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为我国能源转型提供了立足点,将在向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结构转变中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在建设科技强国、能源强国的伟大征程中,科技期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引领作用。改革开放40多年来,伴随着我国煤炭工业的快速发展,煤炭科技期刊种类及数量不断增加,行业现有科技期刊50余种,报道范围涵盖行业全专业领域,是推动和引领煤炭工业科技进步、培养行业科技人才、支撑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 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作为我国煤炭工业科技创新的国家队和排头兵,全方位致力于煤炭安全绿色智能开发和清洁高效低碳利用。服务能源强国建设,成为世界能源领域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就必须拥有一批一流的科技期刊。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拥有《煤炭学报》《煤炭科学技术》《煤田地质与勘探》《国际煤炭科学技术学报(英文)》等品牌科技期刊20种,占行业期刊数量的1/3以上。中国煤炭科工集团高度重视期刊工作,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期刊发展问题,从坚持正确出版导向、建立科学管理机制、建设精品期刊群、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提升期刊服务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提出部署和要求。
一是响应国家号召,实现期刊集中统一管理。为积极贯彻落实《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文件精神,2015年组建了行业第一家集团化期刊出版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出版传媒集团。以“打造品牌、争创一流、做优名刊、全面提升”为宗旨,以“统一管理,原位运营”为运营思路,实现对20种科技期刊进行集中统一管理。明确20种科技期刊是国家、行业和中国煤炭科工集团重要的无形资产和影响力经济,要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努力追求期刊学术影响力、传播效益和品牌价值的最大化,要突出发挥期刊的独特作用,提高期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能力。
二是建立科学的学术期刊管理机制。出台《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科技期刊管理办法》等制度,明确期刊功能定位、管理机构及职责、主编及编委会优化、编辑队伍建设、逐步退出广告业务、设立期刊专项基金、保障措施与奖惩。从政策、人力、资金等方面全力保障期刊做优做强。
三是统筹调配刊号资源,合理布局期刊专业方向。既要做优做强煤矿设计、地质、建井、开采、安全、机电、化工、环保等传统优势专业领域期刊,又要积极前瞻布局一批新兴交叉和战略前沿领域新刊。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国煤炭科工集团紧跟智能化发展浪潮,将《水力采煤与管道运输》变更为《智能矿山》,创刊1年多来,已展现出蓬勃发展态势。为引领煤炭行业转型升级低碳发展,拟将《矿山测量》变更为《低碳学报》。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坚持管建并举,推动期刊资源有效配置,形成总量适中、动态调整、重点突出、结构合理的期刊出版集群。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从顶层设计层面大力优化期刊发展环境,扎实推进科技期刊工作改革,着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一流科技期刊,为建设科技强国和能源强国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在开放竞争中深化改革 打造精品期刊集群
在国家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政策要求和具体措施推动下,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实施了“集团精品期刊建设工程”,从提高政治站位、优化出版资源、创新办刊模式,加强优质内容出版、组织凝聚学术共同体、提升期刊传播能力等方面全方位发力,着力提升期刊的专业化管理能力。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强化使命担当。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出版导向、价值取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学术期刊独特作用,提高学术期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能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是坚持内容为王,刊发精品力作。紧跟国家政策导向,选题策划聚焦煤炭领域及交叉学科前沿领域的原创性成果,引领学术创新和科技发展,进一步突出论文的理论性、前瞻性、基础性、学术性、创新性,坚持以创新水平和科学价值作为选稿用稿标准,杜绝人情文章、关系文章、指标文章,杜绝为了文章而发文章,注重去伪存真,不断提升论文质量和期刊影响力。
三是去广告改封面,重塑期刊形象。要求主管、主办单位对期刊做到真重视、真支持、真投入,为期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机制。明确各主办单位将提升办刊能力和学术质量放在首位,不给期刊设置经营创收指标。为了避免学术期刊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2019年,中国煤炭科工集团20种期刊逐步退出广告业务,回归学术初心。2020年统一期刊封面开本和格式,注重封面艺术表达。
四是优化出版队伍,提升办刊能力。一流刊物离不开一流的出版人才。主编去行政化,聘任热心期刊事业的知名科学家担任期刊主编;剔除挂名编委,吸纳能在把关学术质量方面切实发挥作用的科学家进入编委会;组建青年编委会、青年专家学术委员会等学术共同体,充分挖掘和发挥青年科学家的作用;加强培训,提升专业编辑策划与把关能力。
2019年以来,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对20种期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深化改革工作,并取得了阶段性进展。《煤炭学报》荣获期刊界最高奖“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学术影响力指数在全球“矿山工程技术”学科57种世界期刊中位居第四,中国第一。《国际煤炭科学技术学报(英文)》《煤田地质与勘探》相继被美国工程索引(Ei Compendex)收录。《洁净煤技术》成功入选中文核心期刊,《煤炭科学技术》《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等4种期刊被世界知名数据库Scopus或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煤炭学报》《国际煤炭科学技术学报(英文)》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
积极应变推动期刊数字转型 积极求变建设知识服务平台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向经济社会各领域全面渗透,推动以万物互联、数据驱动、软件定义、平台支撑、智能主导为主要特征的数字经济时代加速到来。为顺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抓住新时代发展机遇,集团针对期刊业务提出了“集群化发展、数字化出版、信息化服务”的发展思路。
一是推动期刊数字化转型。2016年开始,开发建设煤炭行业第一个期刊集群数字出版平台——中国煤炭期刊网,坚持一体化发展,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选题策划、论文采集、编辑加工、出版传播的全链条数字化转型升级。
二是推动知识服务平台建设。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国煤炭科工集团科技期刊健康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科技创新,2018年开始,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开发建设行业综合性学科资讯平台——中国煤炭行业知识服务平台。经过5年多的建设,平台库容和影响力持续增加,现建有论文库、专题库、视频库、资讯库、专家库等8大数据库,45万余篇科技论文,600余个专家报告视频、100万条数据可供免费阅读和下载。目前,数字出版已探索出网络优先出版、数据出版、增强出版、全媒体出版等新型出版模式。
2022年以来,依托期刊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专家资源,拟将煤炭行业知识服务平台再次升级打造为行业乃至能源领域的“数字能源智库”。大力推进期刊数字化平台的建设与应用服务,继续扩大构建基于大数据的智库服务能力和数据采集分析能力,将对海量的期刊文献信息、行业技术、科技资讯进行专业化深加工,为用户从中了解、掌握学术热点、创新动态、技术发展趋势等大数据信息和各种决策提供及时、精准、系统的知识服务,将智库服务融入行业创新、科技工作者研究、学习的全过程。通过打造数字出版产业生态链,提升科技期刊集约化、数字化水平,完成从内容资源提供者向知识服务提供者的转型。
煤炭作为我国能源的基石,在国家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战略的驱动下,煤炭行业也正在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一流科技期刊,近年来,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在深化期刊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内容建设、搭建交流平台、做实数字出版等方面大施拳脚,有效发挥了期刊的学术引领和支撑作用,有效支撑了行业科技创新工作。
面向未来,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将紧抓煤炭工业转型升级和国家建设一流科技期刊的发展机遇,坚持守正创新,担当使命任务,着力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力争走出一条有煤炭特色的科技期刊发展道路,为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和能源强国建设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评论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