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地矿油行业特色高校深化校企合作的路径探析

中国矿业报 0评论 2021-08-06

地矿油行业特色高校具有专业底蕴深厚、行业影响深远、学科特点显著等优势,其作为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主要构成部分,在服务国家能源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在工业建设中,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形成和发展都亟需具有创新视野和思维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地矿油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育过程、协同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工程技术人才成为了行业特色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重点强调,我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当前背景下,急切需要培养大批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引领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

目前,我国行业特色高校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面向企业和行业还缺乏有效的产学合作机制和合作途径,造成了学生应用实践能力较弱、在岗适应性较差等问题,与当前行业对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无法契合对接起来。因此,深化校企合作关系是地矿油行业特色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中亟待优化改革的问题。

当前行业特色高校创新人才校企合作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企业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参与度较低。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广度不够,多限于某些实习环节,导致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校企合作深度不足,企业实践主要停留在观摩和简单操作层面,未能给学生提供基于企业实际问题的学习研究机会。

其次,校企合作培养的监督机制和保障机制不完善。国家与社会各界对于产学研合作的模式都给予了鼎力支持,但仍存在一些监督机制和保障机制不健全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存在于高校自身和企业运行等方面,我国行业特色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现状还停留在简单的校企合作层面,这暴露出企业参与培养的主动性低、校企双方合作时间不稳定、协作项目与方式单一、共建领域不够深入等各类问题,核心的问题是缺乏企业、行业深度参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保障和监督的长效机制。

最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路径不明确。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很多,包括科学研究训练、创新型教学、跨学科交流、强化实践教学与学科竞赛、国际视野培养、大师引领、产学研融合等,但基于企业、行业深度参与的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并不明确,需要系统梳理合适行业需要的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在行业特色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需加强校企深度合作

第一是加强“引企入校”政策导向。以“鼓励创新,服务需求,科教结合,特色发展”作为创新人才的指导原则,加强“引企入教”的深化改革,激励企业参与到行业特色高校人才培养的办学过程和培养方式改革中,以企业为主体推进科研项目的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加快基础研究成果向产业技术转化。对于取得优异成效的校企协同的企业加强宣传,并给予税收减免、利润分配、土地使用、员工待遇、员工培训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充分调动企业深入参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促进能源类高校之间、院校与科研院所、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紧密围绕学科发展前沿和国家能源重大战略需求,以行业特色高校优势学科为基础,开展交叉学科、多学科融合的专科课程,整合校企双方的创新资源与优势资源,从而促进理论教学与技术实践相融合。

第二是完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政府作为行业特色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链接枢纽,一方面,需要对于科研经费紧张的院校和科研院所及时提供实验器材和经济支持,为重要研究设立专项的科研基金项目,加强校企协同开展的项目研究,或设立专门机构,进一步支持、鼓励企业在特色行业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投入,并按照实际支持的资金额度给予企业一定比例的奖励;另一方面,需要负起监督责任和建立反馈机制,对高等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产学协同项目运转过程和科研产出结果进行督导,保障协同项目的正常运行;同时,要确保校企合作的信息沟通有无、利益分配合理、风险评估准确、成果反馈及时,建立并完善由政府主导、高校为主体、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政产研学”合作新模式,让企业在项目合作中获得高等院校的实验技术支持,并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实训实践基地,将高等院校和行业企业作为利益共同体,从而保证校企合作能够长期长效运行。

第三是明确“产学协同”培养路径。地矿油行业特色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过程中,需要合理分配双方的优势资源,充分激发优秀人才的人力投入和价值产出。一方面,邀请专业领域的资深教授和行业企业的技术人才共同参与,探究和构建符合行业动态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合作建立教师互培、互聘的人才培养机制;另一方面,鼓励高校老师前往行业企业内挂职,加强教师对于行业前沿动态发展的掌握,从而促进实训教学模式和手段的改革,提升创新人才教育的实践教学水平。同时,高等院校与行业企业还需构建“校内创新实验平台-校企联合实践基地-联合创新创业大赛-联合科研攻关”平台,为学生搭建长期稳定的创新实习时间基地,聘请行业领域的专家或企业的资深员工担任指导教师,在项目实战中培养学生在复杂工程的创新思维与能力。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评论

已有0条评论

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