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厅局长话找矿 | 着力攻克已知矿床深边部找矿难题

中国矿业报 评论 2025-04-07

  ◎  陈建国

  甘肃省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蒙古高原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及西秦岭山地边缘,省内地层发育齐全,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强烈,具有良好的成矿地质环境。截至2023年年底,全省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共159种,资源储量居全国第一位的矿产14种,居前五位的矿产48种,是全国闻名的有色金属之乡。甘肃省有色地勘局自成立以来,立足甘肃重点成矿带,先后提交了省内第一大型铅锌矿床、第一大型钨钼矿、第一大型独立银矿、第一大型钼矿。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过程中,甘肃省有色地勘局聚焦战略性矿产,创新矿床理论,探查新的资源,在攻深找盲和增储上产上功夫,着力构建全局创新机制体制,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以高质量科技创新塑造地质找矿发展新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一是充分发挥找矿的技术优势。“十四五”以来,积极开展黄河上游甘肃段典型成矿带(白银、北山、西秦岭)金、铜、钴等战略性矿产资源和铅锌等优势矿产资源成矿背景、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研究,以及贫矿尾矿选矿技术研究、战略性矿产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研究、矿山深部及第二空间找矿研究。全局共提交大型矿床5处、中型矿床16处、小型矿床50处,提交矿点66处、找矿靶区47处,提交资源量:金38.65吨、铅锌124万吨、铜3.49万吨、三氧化钨0.69万吨、钼0.51万吨、锑0.81万吨、铁矿石1.13亿吨、锰矿石15.8万吨、萤石13.3万吨、凹凸棒石889万吨、地热52.02兆瓦。积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成功实施海外地质勘查项目“中亚地区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潜力调查研究”。

  二是全面发挥创新的引领作用,依托自然资源部黄河上游战略性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高寒干旱区矿山地质环境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两个高水平科创平台,围绕重大科研选题和“卡脖子”技术,以集智攻关和协同创新为抓手,有计划、有组织地提升科研能力。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汤中立为甘肃省有色地勘局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专家技术指导委员会委员;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丁林、张宏福,中国工程院院士冯起等担任“一室一心”学术委员会、技术委员会主任,院士团队为全局在找矿理论的前沿探索中突破传统局限。全局获省级科技进步奖1项;入选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地质找矿方向)科技创新团队1个、青年科技人才1人;获中国地质学会金罗盘奖1人;获甘肃省青年地质科技奖多人;牵头制定的甘肃省地方标准《凹凸棒石黏土矿产地质勘查规范》,填补了我国凹凸棒石地质勘查地方标准的空白。全局地质找矿技术水平和理论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

  三是积极推进“产学研用” 深度融合。先后与国内多所知名地质院校、科研院所、矿山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协议,通过整合各方资源、科研创新等优势资源,实现互利共赢。已分别与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成都理工大学、长安大学建立起“产学研用”一体化实训基地。白银矿田深部及外围找矿重点项目,总投资1.2亿元,是甘肃省有色地勘局与白银集团的再次深度合作。

  下一步,甘肃省有色地勘局将围绕 “六个聚焦”,深入开展“找什么、哪里找、怎么找”大讨论,启动“十五五”全局地质找矿规划编制,进一步明晰思路、谋篇布局,力争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展现更大作为——

  一是聚焦国家所需。把服务保障国家战略性矿产安全摆在首要位置,围绕重要成矿区带,争取在金、铜、钨、锑、萤石等矿种勘查上实现重要进展,在镍、钴及伴生铂族金属、铬、稀有金属等矿种调查上取得新发现。二是聚焦项目衔接。谋划找矿专项,在已有勘查成果和大中型矿床外围找矿取得新成果。三是聚焦成果导向。谋划实施一批1∶5万、1∶2.5万矿产地质调查、调查评价、异常查证、区块优选、矿产普查等基础、基金及局管项目,力争实现新突破。四是聚焦攻深找盲。加强地质勘查技术研发与应用,着力攻克已知矿床深边部找矿难题,在已有矿床深边部开展勘查工作,开辟“第二空间”。五是聚焦海外资源。引领推动海外资源勘查开发布局研究,积极推动蒙古国、南非、中亚战略性矿产勘查开发潜力研究,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重大战略和甘肃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六是聚焦项目管理。深入谋划战略性矿产超长期国债项目,全面开展局管项目实施情况评估,探索人工智能找矿工作,进一步加强项目质量监督检查,实现项目全过程管控,切实提升财政地质项目进度和质量。

      (作者系甘肃省有色地勘局党委书记、局长)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评论

已有条评论

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