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万亩盐碱地变身“绿电田”

中国矿业报 评论 2025-03-17

  国家能源集团龙源电力天津公司探索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格局——

  万亩盐碱地变身“绿电田”

  ◎  丁佳楠 王晓宇

  桑晨亮,国家能源集团龙源电力天津公司分管工程建设负责人,全国首个并网投产的“盐光渔”互补发电项目开拓者。他带领工程建设团队,不断探索“光伏+轨道”“光伏+盐田”“光伏+高速”等新能源发展新路径,为打造新时代“津彩之光”贡献国能力量。

  天津市,渤海之滨,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内波光粼粼,一排排蓝色的光伏板将阳光转化为源源不断的绿色电能。

  这便是桑晨亮带领团队打造的天津海晶“盐光渔”互补发电项目。该项目总占地面积达730万平方米,安装光伏组件100多万块,平均每年可输送绿电7.7亿千瓦时,能满足32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需求。该项目不仅占地面积广阔,更以高效、环保的特点,成为全国新能源领域的典范。

  自2010年加入龙源电力天津公司以来,桑晨亮便投身于新能源建设的大潮中。他亲历了龙源电力在津以及天津市首个规模化风电场——马棚口风电场的诞生。

  荒芜的盐碱地一望无际,狂风肆虐,设备运输困难,施工条件极其恶劣,这是马棚口风电场一期建设时的情况。当时的桑晨亮每天起早贪黑,白天跟着师傅学施工、跑协调,晚上在临时板房里整理施工日志,时刻准备应对突发状况。

  在建设的关键阶段,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成了该项目面对的严峻考验。一天,狂风夹杂着暴雨,刚浇筑好的主变基础面临开裂风险。桑晨亮抄起对讲机扯着嗓子喊:“先加固棚顶,分两组轮流抽水!”他一边喊一边冲进雨幕,湿透的工服紧贴在身上,雨水灌进他的雨靴,搬沙袋的手掌心被勒出血痕。经过连续24小时的鏖战,主变基础终于保住了。

  面对恶劣的施工条件,桑晨亮以身作则,与团队共克时艰,展现出新能源建设者的坚韧与担当。“选择了新能源,就是选择了挑战,选择了奋斗。”正是这种信念,让桑晨亮始终勇往直前,从不退缩。

  在天津这片土地上,桑晨亮带领团队不断寻求新能源开发的最优解。滨海新区绵延上百公里盐田,土地和光照资源丰富,成为他们眼中的新能源“蓝海”。

  “项目开发的难点在于一地三用,既要发电,又要保盐田生产,还要兼顾生态。”桑晨亮带领团队深入研究盐业工艺流程,虚心请教行业专家,联合龙源电力设计院进行反复测算,最终得出结论:只要遮光率不高于50%,既能保证水分蒸发效率,又能提升原盐品质。他们的想法得到盐场高度肯定,同意进行光伏建设。

  在盐田上建设光伏发电项目,对于国家能源集团来说尚属首次。“工程没有捷径,细节就是速度。”桑晨亮把整个项目拆成300多项子任务,责任到人,时限到天。为确保该项目按期投产,桑晨亮带领团队坚守工程现场一线,从设备安装到质量验收,从设计调整到施工监督,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他的心血与智慧。

  “工程不能蛮干,要讲方法、搞创新。”桑晨亮介绍。该项目在建设初期就设定了“建精品项目、创优质工程”的目标,创新应用“北斗导航+锚泊双控”桩基定位等技术,精细的项目管理和创新的技术应用,确保了项目顺利推进。经过300多个日夜辛勤耕耘,团队先后攻克设备供货紧缺、送出线路共用分歧、并网多级调度复杂等重重困难,使项目在开工一年内全容量并网投产,形成光伏发电、工业晒盐和渔业养殖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新格局,“盐光互补”发电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桑晨亮和团队努力下,龙源电力天津公司不仅在“盐光渔”互补发电项目上取得了显著成果,还与天津轨道交通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建成全国规模最大轨道分布式光伏项目。这些项目不仅为城市绿色转型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更为全国推广“光伏+”模式提供了宝贵经验。

  “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希望更多年轻人加入我们,用创新把盐碱地变成‘绿电田’,让光伏板下虾跃鱼欢、风机周围牛羊成群的景象成为常态。”桑晨亮表示。

  2025年初,龙源电力天津南港海上光伏发电项目获用海预批,成为国家能源集团在津首个海上新能源项目。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评论

已有条评论

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