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思想教育的理论源头
学生思想教育的理论源头
——从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说开去
◎ 于晓舟 托乎尼牙孜·吐尼牙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蕴含着丰富的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其理论源头、革命历史、榜样人物、文化底蕴等内容可以融入到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切实帮助各族学生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夯实“四个与共”理念、增强“五个认同”意识。
深化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源头,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注入科学灵魂。任何思想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理论源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既与近现代中华各族儿女团结一心共同抗击外来侵略的历史事件有关,也与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发展中形成的诸多思想理论基础紧密相连,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自在到自觉,再到自强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在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汇聚中国力量,使各族人民团结一心,齐心协力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认知处于由部分到整体、由事实认定到价值判断的发展过程,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个链条的前提和开端,通过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源头的学习深化,可以帮助各族学生坚守原则、坚定信念,增强“五个认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追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革命历史,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磨砺意志品质增添不竭动力。在历史上,面对外敌,我国各族人民表现出团结一心、攻克险阻的坚强决心和无畏的牺牲精神。翻开中国近代史,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各族人民团结得更加紧密、反抗得更加坚决。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抗击日寇,谱写了一曲曲保家卫国的英雄赞歌。在新时代,随着各民族交往交流日益增多,民族团结、互融互通达到了新高度。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因此在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的学习,与高校“四史”教育的学习相结合,重视对革命历史的回顾和追忆,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铭记和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号召新时代各族青年在学习和工作中迎难而上、勇往直前,掌握新技能,增长才干,提高能力,履职尽责,用双脚丈量前行的道路,无愧于青春、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
学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榜样人物,为少数民族大学生践行使命担当发挥示范作用。榜样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整个社会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榜样人物在实践中体现出来的精神力量能引发人们的共鸣,并积极进行效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途径,在这一过程中涌现出大量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例如,2024年国务院授予368名来自不同民族、行业的个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他们爱国爱党、拥护民族团结的感人事迹对于少数民族学生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榜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实践的榜样。通过深入剖析榜样人物的先进思想、模范事迹和崇高品质,挖掘和宣传符合各民族群众精神诉求的民族团结先进事迹,发挥优秀人物正向育人、带动激励作用,帮助各族学生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夯实“四个与共”理念、增强“五个认同”意识,共同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进步,在继承和发展中凝聚前行的磅礴力量。
挖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底蕴,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实现价值追求指引前进方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和新的历史起点上,文化在振奋民族精神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凸显,我们的党和人民要坚定文化自信,共同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蕴含的三种宝贵文化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命脉与根基,革命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印记与灵魂积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导航与精神引领。它们虽然产生、发展于不同的时代,但始终与时代的发展相融合。它们将中华民族的既往、当今与未来紧密地联结成一部璀璨的文化史诗,让各民族文化成为多元一体,共存共荣,为中华民族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大学生思想政治价值引领对于高校实现立德树人这一重要课题至关重要。通过不断深入挖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不同时期的文化底蕴,引领各族学生感悟中华文化在蓬勃发展过程中凝聚磅礴的精神力量,激发各族学生团结奋斗、奉献社会的价值自信。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着眼新时代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提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深刻领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战略意义,深化研究其核心内容、时代价值、实现路径,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教育高质量发展,使各民族凝神聚气,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团结奋斗。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数理学院】
评论
已有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