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朱春云:加强协作实现气象数据与地质工作深度融合
全国政协委员朱春云建议
加强协作实现气象数据与地质工作深度融合
◎ 本报记者 李惜 奚晓谦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青海省委会主委朱春云针对近年来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情况,提出加强青藏高原气候观测与研究、积极应对高原暖湿化影响的建议。
“近年来,青藏高原气温显著升高,降水格局改变。升温和极端降水,加剧了冰川融化和冰湖扩张、冰湖溃决,威胁下游基础设施。地面沉降,冻土融化导致地表塌陷,影响高原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安全。此外,冻土退化和极端降水削弱坡体稳定性,也加剧了山洪、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朱春云表示,“通过气象部门卫星、雷达以及地面观测站的监测,不仅可以实现降水短临预警、灾害风险预警和长期风险预估,还能为工程防护设计提供关键参数。”
除了地质灾害防治预警外,气象监测还可以为矿产资源开发提供支持。在勘探阶段,通过识别冻土区作业窗口期可以避开融雪季以减少设备损耗,结合气象卫星数据反演地表湿度可以辅助矿脉识别;在开采阶段,可以提供安全生产保障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支持;在运输阶段通过提供降雪、结冰的预警,能够保障矿区公路运输安全。
朱春云建议,实现气象数据与地质工作的深度融合,需要构建多方面的协同机制:
首先是数据整合与技术创新。要建立“空-天-地”一体化监测平台,整合气象卫星、地质灾害传感器等多源数据。开发AI预测模型,耦合降雨预报与岩土力学模型预测滑坡概率。
其次是跨部门协作与政策保障。目前,气象部门、自然资源部门、应急管理部门已经实现联合发布地灾风险预警。要增强公众与企业的参与意识,推广社区预警系统。
最后还要设计气候保险机制,基于气象数据制定差异化保费,激励企业防灾投入。
气象变化与地质灾害具有密切关联,强降雨等极端天气常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次生灾害。作为防灾减灾的“前哨站”,气象监测通过卫星、雷达和地面观测网络实时追踪天气动态,结合地质数据构建预警模型,可提前识别高风险区域。朱春云表示, “ 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加剧了地质灾害风险,也为矿产开发带来复杂挑战。通过高时空分辨率的气象监测、跨部门数据共享及智能化技术应用,可构建‘科学预警-工程优化-政策联动’的全链条协同体系,兼顾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需求。”
评论
已有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