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粤港澳大湾区及邻区海岸带地质调查服务地方发展

中国矿业报 评论 2025-02-28

  ◎ 何海军 倪玉根 唐得昊

  海岸带是经济发展的“黄金带”,通过地质调查可以掌握海岸带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质量。近年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发挥公益性、基础性地质工作优势,在粤港澳大湾区及邻区海岸带开展地质调查工作,有效支撑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该工作主要完成单位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主要完成人为何海军、倪玉根、唐得昊、习龙、甘华阳、石要红、王玉凤、胡梦茜、刘文涛、马胜中、杨晨晨、沙志彬、李建平、何健、杨江平。

  据悉,粤港澳大湾区及邻区海岸带地质工作主要聚焦地质安全调查评价、海砂及地下热水资源调查,系统调查、梳理并评价区域海洋地质灾害风险及海底稳定性,提出海洋牧场规划选址建议,摸清区域海砂资源量。

  一是海洋地质灾害风险及海底稳定性调查评价支撑广东省海洋牧场规划选址。基于2024年江门海岸带调查研究成果及多年工作积累,项目组全面梳理与海洋牧场相关的广东省海域地质环境要素。基于地质环境要素综合评价区域海底稳定性,提出海洋牧场规划选址及安全运营的对策建议,有效支撑广东省政府2024年发布的《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总体规划(2024-2035年)》,目前项目团队正在深度参与“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养殖环境监测预报预警体系研究与应用”相关研究,服务“海上粮仓”建设,助力打造“海上新广东”。通过工作实践与总结,基本形成了海岸带地质工作服务海洋牧场规划选址、建设及安全运营的调查-评价-监测技术体系,拓展了海岸带地质工作服务领域,推动海洋经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二是引领全国海砂调查技术发展,进一步摸清广东省海砂资源禀赋,服务自然资源部门海砂矿政管理。持续开展广东省海砂资源调查,摸清了广东省辖重点海域海砂资源分布特征,评价了海砂质量、含矿性和放射性,识别出古河道砂、古海岸砂、沿岸流砂共3类海砂,圈定28个海砂矿体,估算远景资源量约216.88亿立方米,支撑《广东省海砂开采规划(2023-2030)》编制以及汕尾、江门和阳江等地市开展海砂开采挂牌前期工作,涉及8个海砂资源拟出让区,有效服务广东省地市自然资源部门海砂矿政管理需求。基于多年的调查实践,牵头制订《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海砂》(DZ/T0494-2024)行业标准并于2024年10月1日正式实施,引领全国海砂调查技术发展,为海砂资源的勘查、开发和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广州市南沙区地下热水资源调查填补区域空白。粤港澳大湾区沿海断裂型地下热水(温泉)资源广布,但处于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的广州南沙区因缺乏天然露头、隐伏断裂探测难度大,长期以来调查勘探均无实质性进展,无法满足其开发温泉资源、推动旅游休闲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2024年,项目组在系统梳理南沙区基础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针对筛选出的目标断裂,以摸清其性状及赋水性为重点,综合应用精细地面断裂调查、地质浅钻验证、多工艺结合深层地热钻探、井下三维成像及物理探测等技术手段,成功发现一处可供开发利用的地下热水资源,填补了南沙区地下热水资源的区域空白。可有效服务当地部门办理地热资源采矿权,为南沙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湾区核心、建设广州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提供有力支撑。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评论

已有条评论

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