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区变“景区”
矿区变“景区”
——湖北宜昌挑水河磷矿绿色发展见闻
◎ 本报记者 刘晓慧 通讯员 吴昌斌
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的三宁矿业有限公司挑水河磷矿,东、西两个矿段矿区总面积达23.42平方公里,总储量达2亿吨。近年来,三宁矿业有限公司坚持科技创新,建设和谐生态矿区,在依法办矿、智慧矿山建设、科学管理、技术创新和地矿和谐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据了解,挑水河磷矿采用全层开采、坑口重介质物理选矿、固废胶结充填一体化的建设模式,实现了全层开采和贫富兼采,形成了100万吨/年的采矿能力、70万吨/年的选矿能力和20万立方米/年的充填能力。该矿累计投入4900多万元,引进30多台(套)节能、环保、自动化水平高的先进机械设备,采用全液压凿岩台车、锚杆台车、工作面撬毛机等设备,使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达到85%以上。同时,该矿自主研发了低速满管流超长距离泵压运输与精准控制、大范围复杂工况粗骨料膏体下向泵送,以及大直径高压充填管网智能控制及故障预警等技术,填补了我国粗尾矿充填的空白。
另外,挑水河磷矿还通过精准分级,将尾矿中磷含量控制在8%左右,废石中的白云岩含磷量约为7.4%。井下生产采用条带开采地下充填采矿法,不仅实现了低成本充填,还将开采回采率从64%提高到85%以上,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
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该矿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政用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近年来,三宁矿业与我国著名采矿工程专家合作,建立了三宁矿业院士工作站,并与中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院校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了湖北省技术中心和宜昌市采选一体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为强化安全生产,该公司还建立了井下皮带运输远程控制及无人巡检系统、井下“安全六大系统”、两级式智能充填控制系统等无人值守的智能控制子系统,并研发了大范围地下矿山地压监测与预警管控技术,建立了大范围缓倾斜中厚矿体开采过程的虚拟现实技术(VR)仿真,实现了矿山生产大数据融合分析处理,有效提高了矿山设备管理水平。
此外,该公司投入600多万元参与防洪救灾与地灾治理,常态化开展镇企、村企联系共建活动,营造了和谐的矿地关系,并践行“把矿山建成景区”的理念,与周边村开展生态旅游合作,成立湖北黄柏河生态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推动“工、农、旅”深度融合、协调发展,实现矿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融。
评论
已有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