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薄纸 万千厚重
◎ 秦锦丽
陕西省榆林市首个地契展览馆位于榆林市吴堡县档案馆四楼,占地面积4.5亩,建筑面积4060平方米。走进展厅,几面硕大的墙体上整齐裱挂着200余件从清朝顺治年间到中华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吴堡本土及全国30多个省份的地契。其中,最古老的一张地契距今已有360多年。细细观摩一张张一帖帖展品,如同走进土地历史隧道,一桩桩一件件关于土地的故事,迎面扑来。
地契即典押、买卖土地时双方订立的法律文据。地契上标明土地数量、坐落地点、四至边界、价钱以及典、买条件等,由当事人双方和见证人签字盖章,是转让土地所有权的证明文件。地契分红契、白契两种,未向官府纳税的称为“白契”,经官府验契并纳税后的称为“红契”。其中,只有“红契”具有法律效力。地契由买方保存,作为土地所有权凭证,可以凭它作抵押贷款。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土地征用条例公布前,土地允许买卖,在买卖土地时仍需书写地契。
民国时期内蒙古地区土地执照
地契作为见证我国土地权属变更的重要历史资料,真实反映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土地所有权制度、土地权属变更及对土地的管理制度,甚至反映了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状况。薄纸一张,记录着厚重历史,传承和弘扬了我国土地文化,让每一名参观者在这里能够感悟乡土中国,寻找精神家园,唤起历史记忆。
清代红契
自2023年11月开馆以来,“吴堡档案”契证展览馆累计接待近千人次参观者。在这里,参观者能够在观摩中,了解历代土地管理的方式方法,土地制度与土地文化,历代有关土地变革的重要人物、重要节点,土地流转等社会发展进步历程,启示今人传承优良传统、弘扬土地文化,珍惜土地资源。
清代白契
据介绍,为倾力打造契证展览馆,吴堡县档案馆编撰了《吴堡契证馆藏品》,工作人员多次走访传统民俗专家考证契证的内容,充分挖掘其价值内涵,同时对散落在民间的珍品进行整理修复,加强现有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接下来他们将继续推进契证资料的收集完善工作,聚焦红色吴堡主题,通过红色物品、红色人物、红色事件等,把红色基因传承和契证历史结合起来,以实际行动助力党史学习教育,力争把吴堡档案馆打造成全市、全省、全国文化传承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活课堂”。
(作者单位:甘肃地矿科技信息中心)
评论
已有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