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中国东部海域构造-沉积耦合研究新模式建立

中国矿业报 评论 2025-02-10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海洋沉积科研团队针对中国东部海域晚上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变迁与沉积物物源演化的构造响应提出新模式。该研究提出,在构造时间尺度上,中国东部陆架海域的基底及其缝合带形成隆起的垂向运动,主导了第四纪以来黄-渤海区域的海侵过程和沉积物源变化。此外,该研究还为黄河演化历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参考。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知名地学期刊《第四纪科学评论》(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研究团队基于交变退磁与热退磁测试分析建立了可靠的磁性地层年代框架;建立了中国东部海域上新世以来的构造-沉积耦合演化模式,认为相关过程与青藏高原幕式隆升过程的远端效应关系密切。

  研究结果显示,千里岩隆起在-2.0Ma(百万年)发生沉降/解体,北黄海与南黄海从此沟通,沉积环境也开始协同演化;0.8Ma之后,北黄海地区、庙岛和千里岩隆起进一步相对沉降;在全球气候变化幅度加剧的背景之下,中国东部陆架区域发生更为广泛的海侵,至0.3Ma,东部陆架区域现代海陆格局基本形成。另一方面,该研究还提出黄河至少在2.4Ma就已经贯通形成并输入到北黄海,且黄河的演化过程可能存在反复,黄河对中国东部海域以及入海口冲积平原形成稳定的物质供给发生在0.8Ma大规模海侵之后。 (梅西)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评论

已有条评论

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