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成果快讯 | 西北地区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取得六项重要成果

中国矿业报 评论 2025-01-15

  《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快讯》近日公布了西北地区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取得的主要成果。

  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决策部署,支撑自然资源部履行 “两统一”职责,服务自然资源核心职能,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实施了“西北地区自然资源综合调查”。

  一是摸清了西北地区部分自然资源本底现状。梳理集成了西北区域地质、能源和矿产资源、水文地质与水资源、土地质量、地下空间、地质遗迹、地质灾害等自然资源和地表基质数据,融合整理西北五省(区)分省自然资源图集,形成了西北地区统一地理底图;从基础环境地理、基础地质、金属非金属矿产、能源矿产、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地下水分区、水源地、土地调查、地质灾害、地质遗迹等11个方面细化了各类自然资源和地质要素的数据属性结构,明确了数据的类型、位置、结构、数量和空间分布特征;依据25条数据属性重点建设更新了6000多条西北地区矿产资源本底数据和陕西、青海、新疆的水源地信息数据264条。

  二是梳理了渭河流域自然资源本底, 开展了综合区划研究。系统梳理了渭河流域“十三五”能源、矿产、土地质量等调查成果,查明域内耕地56130平方公里,林地22240平方公里,草地51760平方公里,非采矿建设用地4710平方公里,水域780平方公里;共发现铜、金、铅、锌等大宗紧缺矿产地26处,累计查明煤炭资源量约1622亿吨,还有丰富的石油、地热和地质遗迹资源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耕林草等资源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动态转化趋势,提出了自然资源综合区划的单元、分级及评价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将渭河 流域初步划分为9个Ⅰ级、18个Ⅱ级区划单元,编制了渭河流域自然资源综合评价区划图。

  三是分析研究了西北地区生态地质问题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西北地区整体以干旱半干旱、荒漠区域为主,生态环境条件十分脆弱,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荒漠化、水资源短缺和干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以及生态系统功能下降、退化。以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为基准,结合西北五省区自然地理等特征,将西北地区划分为63个三级生态功能区,同时对典型生态地质问题形成的主导因素及其演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研究显示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变化受气候、植被、土壤等自然条件及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影响,生态环境变化趋势整体向好,但局部地区如高原山地冰川和冻土地区,环境有恶化趋势。

  四是分析了干旱-半干旱区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控制因素。农牧交错带是生态环境的过渡带,也是我国传统农业区与畜牧业区的过渡带,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环境最为敏感的地带,对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从2000年以来,西北地区地表植被覆盖总体表现为增加趋势,同时期西北地区气温呈波动上升,对农牧交错带降雨量统计发现降雨整体增加,表明其气候背景为有利影响因素;同时,2000年以来实施的退耕还林、防风治沙以及三北防护林建设等工作,使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如榆林市沙化土地 治理率93.24%,林木覆盖率由0.9%增加到34.8%,荒漠化土地面积比1999年减少 472万亩,交错带向西北偏移,环境总体改善。

  五是初步查明芦河中下游地区自然资源本底,总结了综合调查技术方法,提出了综合功能区划。查明芦河流域地形地貌主要为风沙地貌、河谷地貌及黄土地貌,地表基质以黄土和沙为主,整体土地贫瘠,以灌木、其他林地和乔木林地和旱地、草地为主,分别占比45.53%、24.84%和19.25%,区内年降雨量均在400毫米以下,地下水以Ⅳ类水为主,分布有秦、明长城、威武堡等地质历史遗迹共计7处,灾害以滑坡、崩塌为主,基本摸清了资源环境本底条件;以综合调查成果为基础,结合自然、人文要素对芦河中下游地区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功能区划,将该区划分为宜林、宜草、宜耕、宜牧、宜居5个区域,根据工作实际编制了《干旱-半干旱区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技术方法总结》。

  六是延安市安塞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试评估效果良好。综合利用2014年和2020年生态修复工程前、后卫星遥感数据,通过遥感数据处理与解译-野外验证-分析评估手段,集成地统计学和景观生态学方法,以生态系统格局变化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核心评估内容,选择安塞区招安镇和沿河湾镇312平方公里范围内典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进行实施效果试评估,评估发现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效果良好,表明评估方法和指标可靠有效,可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试点工程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建立提供支撑。  (王立社)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评论

已有条评论

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