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守护江淮绿水青山

中国矿业报 0评论 2024-11-01

  守护江淮绿水青山

  ——安徽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构建“站地融合”新机制侧记

  ◎  吕辉辉 吴晓彤 王婷婷

  十月的江淮大地虽然汛期已过,但在皖南山区、淮河两岸,仍能看到安徽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以下简称:安徽总站)的技术人员忙碌的身影。每年汛期过后,他们都要对安徽省3200多个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核查,为来年地质灾害防治夯实基础。这是安徽总站在“站地融合”工作体制下,全面履行地质环境监测使命的一个缩影。

  “站地融合”,是安徽总站立足省级地质环境监测机构定位,着力构建融入地方、覆盖全省的“1+18+2”工作模式(“1”是总站本级,“18”是驻点全省的监测分站,“2”是派驻省自然资源厅常态化办公的两个技术专班)。近年来,从服务地质灾害防治到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从承担地下水监测到地面沉降监测网建设,处处都彰显出“站地融合”模式的勃勃生机。

  记录监测数据

  当好防灾减灾“先锋队”

  依托“站地融合”的体制优势,安徽总站在安徽省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有力指导下,统筹全省地质灾害监测力量,织牢地质灾害监测网,全方位支撑服务政府防灾减灾工作。

  2024年6月19日安徽入梅以来,黄山市持续遭遇强降雨侵袭。6月20日清晨,黄山站王志强接到急电,屯溪老街徽商路突发崩塌,请求应急排险。王志强立即冒雨前往现场,经过踏勘,判断山体再次崩塌可能性很大。上班早高峰将至,他当机立断建议有关部门立马设置警示标志,并封锁该路段。不久后,该路段又发生了两次更大规模的崩塌,所幸处置及时避免造成人员的伤亡。

  向“险”逆行,是18个分站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真实写照。他们在汛前开展地质灾害排查、汛中开展应急调查、汛后开展地质灾害核查,肩负着省、市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重任,承担着全省灾情速报、应急值守、群测群防技术指导等多项工作。

  安徽总站设有地质灾害调查防治室,集中了安徽省内地质灾害防治专家,编制出版《安徽省地质灾害防治手册》等专著。此外,他们还融入长三角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参与编制长三角1∶1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规范。安徽总站还设有信息中心,集成安徽省地质灾害调查、监测数据,建成全省地质灾害防治数据库,并实时进行动态更新。

  安徽总站还积极开展防治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应用。在安徽省自然资源厅和黄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领导下,黄山站与地方协同建立地质灾害人工智能预警模型,将预警频次从“24小时”提至“10分钟”,将“一刀切”县级单元预报模式,缩小至乡级单元,且成效显著。

  2018年3月,经安徽省编委批准,安徽省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在安徽总站挂牌成立,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运行机制。这是安徽省对安徽总站有为有位的肯定,也是“站地融合”结出的硕果。

  当好生命之源“守护人”

  2008年以来,得益于“站地融合”不断推进,原有地下水监测网得以逐步铺开。目前,安徽省基本形成了覆盖全省以城市为节点的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监测站点498个,并建立了地下水远程监测信息系统。每年,安徽总站统筹全省地下水监测,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地方经济发展所需。

  依托安徽省地下水监测数据资源,安徽总站每年承担编制了《安徽省地下水环境监测报告》《安徽省地下水环境公报》等,还承担完成《安徽省天然矿泉水资源调查评价报告》等地下水方面的技术工作,为安徽省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及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2024年,自然资源部启动水资源调查工作,安徽总站不仅负责牵头组织实施全省地下水资源调查工作,还承担了部分地区地表水储存量调查工作。技术成果的取得、工作领域的拓展,都离不开“站地融合”体制为安徽总站“侦察兵们”提供的支撑。

  当好生态安徽建设“排头兵”

  为加强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与恢复治理,2008年,安徽省启动了矿山地质环境的监测、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安徽总站承担了各地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保护任务,并承担《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编制规范》《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监测规程》的编制工作。

  近年来,各地监测分站认真协助当地开展矿山地质环境的监测和管理工作,督促矿山企业按综合治理方案保护和治理矿山地质环境,协助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验收。

  与此同时,安徽总站设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室,并成立工作专班派驻安徽省自然资源厅,常态化支撑服务安徽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牵头编制《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编制规范》《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监测规程》《安徽省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等重要规划和方案,其中,淮南潘四东煤矿综合治理方案被自然资源部专家评为同类成果“样板”;统筹力量查明皖江境内2073个矿山基本现状及其地质环境问题,指导建成绿色矿山试点5家,协助治理矿山490多个,恢复治理面积4550余公顷,基本消除了皖江境内矿山地质灾害隐患。

  一例例生动的工作实践,充分展示出“站地融合”体制的蓬勃生机,正如安徽总站党委书记、站长何清所言:“通过‘站地融合’的工作体制垂直统一管理,及时有效统筹调配专业技术力量和装备等资源,实现信息共享、技术共享、数据共享,快速完成应急响应,在工作上形成高效联动的监测工作机制。”

  安徽总站正是依托“站地融合”,在支撑服务地方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实现了自身的转型发展,荣获“全国自然资源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优秀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地质调查工作年度进展突出单位”“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先进集体”等荣誉。

  “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群众长安,是我们工作的不懈追求。”安徽总站党委书记、站长何清如是说。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评论

已有0条评论

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