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专业课讲出思政味
——以野外地质实践教学为例
◎ 文新 李红丽
地质工作需要深入野外、观察自然,具有极强的实践性。野外地质实践教学是地矿类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通过野外现场教学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训练野外地质工作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同时,野外地质工作的艰苦属性,也为开展思政教育、弘扬地质精神提供了广阔舞台。地矿类高校应大力开展野外地质实践教学,充分利用野外实践的独特优势,将其打造成一门生动的“大思政课”,通过自然与人文的深度融合,练就扎实野外技能,培育科学精神,厚植家国情怀,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野外地质实践教学蕴含的思政价值
增强学习动力。野外地质实践教学将学生从教室带入大自然,通过实地观察、样本采集、绘制地质图等环节,让学生直观感受地质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地球亿万年的地质运动、沧海桑田的变化、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能够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
厚植爱国情怀。通过野外地质实践,学生亲眼见证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景色,感受地质遗迹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价值。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对保护环境、建设宜居地球的责任感。
锻炼意志品质。野外地质工作常常需要跋山涉水,相较于室内学习条件较为艰苦。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而言,野外地质实践更能让其在艰苦环境中磨砺成长,锻炼团队协作、沟通协调能力。并且,野外地质实践期间,老师与学生同行、同学、同吃、同住,能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情谊与同学情谊。
培育科学素养。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科学研究亦是如此。野外地质实践强调详细观察、完整记录、认真分析,《温家宝地质笔记》一书中也提到,温家宝同志担任地质队员时所养成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深深地影响了他一生,野外地质实践正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理想课堂。
将地质精神融入野外地质实践教学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代地质工作者怀揣为国找矿的初心,风餐露宿、攻坚克难,寻找出了一个个矿藏,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地质行业和地质队员的宝贵精神力量——地质精神。地矿类高校担负着培养地质人才的重任,要在源头上弘扬和传承好地质精神,将地质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引导学生投身地质报国的伟大事业。
深入挖掘地质精神的深刻内涵。地质精神包括“开发矿业”精神、李四光精神、黄大年精神、“三光荣”精神、“四特别”精神、英雄地质队精神等,其价值的内核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山东地质六队全体地质工作者回信中指出的“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是新时代地质人的行动指南。地矿类高校要深入学习领会重要回信精神,深入挖掘不同历史时期模范地质队、最美地质队员、地质学家事迹,凝练成鲜活的教学元素和思政素材,使地质精神具象化。
将地质精神融入教学内容。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明确每条野外教学路线的目的、内容和重难点,挖掘教学过程的思政融合点,实现专业融入、精准思政、启智润心。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地质现象背后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例如,讲解三峡地区地质构造时,融入建设三峡大坝背后的百万移民精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介绍秭归屈原文化,学习屈原爱国情怀和忠诚精神,保护屈原文化遗产;注重引导学生树立追求卓越、勇攀学术高峰的理想,例如讲解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时,融入地质学家准确预报三峡新滩滑坡保护了千余名群众生命安全,引导学生坚定地质报国的理想信念;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地质历史,树立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文明的文化自信,例如在周口店野外地质教学中融入周口店发现“北京人遗址”印证了人类起源史与中华文明史;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实现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平衡,使“专业课讲出思政味”。
构建实践育人“大思政”体系。野外地质实践教学要挑选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教学任务,同时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形成野外地质教学人才梯队,确保实践教学质量不断档。倡导由学生工作辅导员与专业教师联合参与的实践教学模式,实现思政教师、专业课教师将课程教育与日常思政教育相融合,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除在学校自建教学基地开展野外教学外,还要大力推动产教融合,与地矿企事业单位共建实践育人基地,常态化开展学生社会实践,让学生深入地质生产一线了解地矿文化、传承地质精神;推进地矿类专业学生在地勘单位开展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围绕实习实践内容撰写毕业论文,让学生在实习实践过程中见识真问题、思考真问题、解决真问题。聘请“最美地质队员”“大国工匠”担任校外导师,到校开展讲座、报告、授课,形成校企协同育人合力。
加强野外地质实践教学的路径
建设好野外地质实践教学基地。我国地质地貌东西南北差异较大,涉及的地质构造与地层岩性不尽相同。地矿类高校要充分挖掘野外地质资源,寻找地质现象典型、地质历史记录齐全,岩石、地层、构造、古生物等露头典型且便于观察的地区作为野外地质实践教学基地。比如,北京周口店地区可以看到一套完整的华北地区浅变质岩和沉积岩系,可以观察到地壳构造运动的明显特征,以及古风化壳、断层、褶皱等典型地质现象;湖北秭归地区处于长江三峡黄陵穹窿地区,地层发育齐全,从元古界到第四纪均有出露,有黄陵背斜、秭归向斜、仙女山断裂、九畹溪断裂等地质构造,岩性露头良好。这两个地区都是开展野外地质实践教学的“天然教科书”,地矿类高校要积极利用全国地质类专业实践教学联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加大投入,建设好实践教学基地,共享教学资源,确保地矿类专业学生均有机会参加野外地质实践。
推动科教深度融合。地球有亿万年的演变史,生命的起源、地球的内部构造、人类居住环境变化等一直是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自然资源短缺、全球极端气候事件、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预测预报与防治等都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野外地质实践让学生走到野外一线去观察自然、了解自然,更应将地学研究最新成果融入到教学环节,通过启发式教学、开放性思考,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培养学生地球时空演化观,深刻领会建设宜居地球的战略性意义,更加坚定学生专业报国、建设能源资源强国与美丽中国的理想抱负。
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水平。教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承担着知识传授、价值影响、品行塑造的光荣使命。地矿类高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严把师德师风关,以教育家精神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深化教师评价考核改革,注重考察教师解决行业实际问题能力,推动教师面向地质找矿一线提高野外地质工作能力。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培训,通过成立教研室、教学小组,大力推行教学团队建设,实行集体备课。对新进青年教师,采取教学名师“传帮带”,通过教学观摩、试讲、助课等形式,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推行“教授上讲台”,实现国家和省级教学名师、具有人才头衔的教授给本科生授课全覆盖。在教师职务评聘中,加强考察教师教学情况,强化教学评价改革,采取同行评价、教学督导评价、学生评价等相结合,科学评价教师教学水平。
创新野外教学方式方法。野外地质教学不同于室内教学,学生不再是对着课本、黑板听课,而面对的是自然界天然大讲堂。地学专业教师要注重创新教学方式,采取学生野外小组工作制,明确小组成员岩石采样、岩性分析、产状测量、野簿记录等责任分工。在地层教学时,要建立系统宏观的地质思维,引导学生从区域地质运动理解地层顺序与特征;在岩性分辨时,通过矿物颜色、硬度、解理、滴酸等维度讲解,实现概念理解与岩石现实表征相统一;在产状教学时,可采取现场考核等方式让每个学生在野外一线学会罗盘使用;在褶皱、断层、背斜、向斜等地质现象教学时,要注重去繁化简,将教材上抽象的地质示意图融入自然地质现象,实现理论与现实相统一;在绘图教学时,要强调现场观察,现场绘制信手剖面图、地质构造素描图等。要改革野外教学考试考核方式,强化学生现场辨认岩性、分析构造、绘制地图能力。
信息化技术赋能野外地质教学。要充分利用虚拟现实(VR)、无人机、遥感卫星等现代信息技术,模拟地质历史运动、观测地质现象变化,帮助学生理解宏观地质构造,提升教学效果。在野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基础上,积极建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将野外地质现象制作成数字动画、视频来辅助教学,打造数字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巩固教学内容。逐步尝试为学生配备卫星电话、GPS、地图软件等,实现野外地质图件数字化,全面对接地矿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评论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