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新媒体时代企业舆情应对机制研究

中国矿业报 0评论 2024-10-14

  ◎  彭丽艳

  新媒体时代,舆情应对成为了企业的必答题。有了互联网、5G技术的加持,舆情传播更加快速化、舆情主题更加丰富化,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蔓延发展成为一场声势浩大的“舆论讨伐”。部分企业在处置舆情过程中,容易产生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舆情焦虑症”,而且还存在着发布效率低、信息把握不准、回应口径不一、舆情风险增多等问题。面对舆论环境的变化和挑战,唯有建立事前防范、事中规范处置、事后科学反馈的应对机制,企业才能在舆论事件面前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妥善化解舆情事件,维护企业良好形象,实现企业稳定发展。

  一、新媒体时代企业舆情事件变化

  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媒体传播形态、信息交互状态,让信息传播更加便捷化、互动化、大众化,也让舆情传播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 网络舆情不断增多

  互联网的开放性,为民众提供了随时随地信息交互的机会。民众可以不受地域、时间、空间限制发布各类信息,这也为舆情事件递增提供了客观条件。近年来,企业舆情事件不断增多,既有从企业内部由内而外产生的舆情,也有外部监督产生的舆情。比如成都太古里的“牵手门”事件、小学生畅谈理想是“当行长”等。其中,企业内部舆情,主要来源于员工对生产经营、领导作风、个人福利待遇等主观反映,外部舆情来源于社会公众、主流媒体对企业的特色地位、社会责任以及改革发展等看法和评判,这些都可能成为舆情爆发的导火索。

  (二) 企业在网络舆情中处于弱势地位

  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力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由于近些年企业舆情问题不断,导致部分民众对企业和品牌的信任产生危机,通常带着有色眼镜看待舆情事件,在尚未弄清事实真相的情况下,会主观判断企业为过错方,会一边倒地声讨企业。

  (三) 舆情“小事闹大、大事变炸”风险增大

  在“人人皆有麦克风”的时代,网络世界经常是“一人呼声,万人响应”。在这样的形势下,舆情搭乘着网络传播的“快车”,再加上进入“后真相时代”,情绪裹挟着真相,一起普通的事件随时有可能被添油加醋、炒作传播为舆情大事件。对企业来说,一些突发事件在网络还不发达的时代可能由于地域空间的限制,即使引起讨论和关注,也往往时间短、范围小。但如今企业舆情事件也可能在全网发酵,给舆情应对平添更多困难。

  二、企业舆情管理的重要性及短板

  (一)加强企业舆情管理的重要性

  在全媒体时代,舆论事件无小事,任何一个关于企业的负面报道,被媒体放大后,都有可能对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陷入“一丑遮百俊”的境地。因此,做好舆情管理是企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1.良好的舆情管理是保障企业健康发展的客观需求

  舆情事件的发生直接影响企业的社会形象和信誉品牌,如果处置不当,甚至会造成企业经营不善。因此,企业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更加重视舆情管理工作,为公司健康协调发展提供一个和谐、稳定的舆论环境。

  2.良好的舆情管理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内在要求

  成熟的舆情管理机制是现代企业治理水平的重要体现。加强舆情管理工作可以让企业管理者全面掌握企业运营管理情况,从而围绕企业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科学决策、靶向施策、精准发力,进而推动企业工作再上新台阶。所以说,企业可以通过有效的舆情管理,不断提升企业治理水平。

  3.良好的舆情管理是助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纵观国内近些年发生的大型舆论事件,其后果对当事人、当事企业乃至城市均产生着负面的影响。如,三只松鼠“眯眯眼”海报事件等均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不仅影响个人、企业自身利益,而且在社会中动摇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与稳定。因此,加强舆情管理,既是企业凝聚人心,推进管理的助推器,也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彰显企业形象的责任担当。

  (二)企业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企业舆情管理既需要技术,更需要艺术。随着短视频平台等传播手段的兴起,网络舆情生成周期在缩短,热点生成的渠道增多、网络传播的速度增快,这些均要求企业不断提升舆情管理水平。而在现实中,面对不期而遇的舆情,企业的公关处置能力短板却暴露出来。有些企业舆情回应较为被动,第一反应是采用“鸵鸟”姿态,奉行“不理会、不反馈”策略,导致企业错失舆情处置的最佳时间。还有一些企业在面对舆情危机时,虽然直面问题的态度有了,但是缺乏应对的经验和本领,事件回应通报漏洞百出,越回应,争议越大。

  笔者认为,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两点:

  一是“舆情应对准备不足”。如同一颗随时都会爆炸的“隐形炸弹”,企业稍不留神就造成网络舆情的“溃堤”。究其原因,在于企业舆情应对防范不足。企业工作本就千头万绪、纷繁复杂,工作的重心通常放在指标完成上、利润增长上,对舆情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面对突如其来的舆情事件,往往表现得措手不及、阵脚大乱。同时,因为企业各方面限制因素较多,存在舆情工作体制可操作性差等特点。

  二是“舆情应对能力不足”。网络舆情发生速度快,变化也快,往往需要在第一时间掌握各类信息才能“对症下药”。但企业对舆情的监控预警能力也有限。时间差给舆情发酵留下了空间,进一步加大了治理难度。还有一些重大舆情超出了企业处置的能力范围。

  三、企业舆情管理机制的建立完善

  (一)建立事前系统化防范机制,减少舆论发生的风险隐患

  一是强化舆情管控意识。企业应进一步强化“党管意识形态”原则,抓好意识形态的阵地管理,规范舆情管理流程,及时掌握舆情动态,提高舆情预警能力,有效妥善处置舆情危机事件,正确把握和引导舆论导向,为全面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营造和谐稳定的舆论环境和发展环境。此外,舆情与公众的互动一般会遵循“回应-演化-新回应-再演化”的动态变化,舆情不会戛然而止,企业“一把手”必须要将舆情纳入考核系统,提升相关部门的处置能力,避免出现“能力恐慌”。

  二是严格对外信息发布,做好信息评估。包括在国内外网站、微信、微博、公众号、手机客户端等,以及全国主要报纸、杂志、电视台、电台等各级各类媒体发布的与企业有关的各类信息。有可能引起公众、媒体关注的信息,如重大事件,重大会议决议、决定。

  三是创建舆情监测机制。企业应建立舆情监测系统,若技术方面较为薄弱,可以聘请外部机构代为开展监测,通过专业的大数据抓取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关键词,形成定期监测报告,避免舆情漏项。

  四是通过线上与线下结合方式减少舆情。企业不仅要注重外部舆情监督,更要注重内部舆情的泛滥,要定期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了解职工需求、解决职工困难,将舆情消灭在萌芽状态。企业舆情管理人员可以设置“许愿池”“吐槽池”等方式,了解职工的关切,并通过线下“交真心、谈真话”的方式,用心用情解决企业矛盾,尽量避免网络舆情的发生。

  (二)建立事中规范化处置机制,避免舆论影响的无限蔓延

  一是建立舆情分类管理,按照轻重缓急规范处置舆情。企业应根据舆情发生的主要内容、点击量进行综合分析,有的放矢地开展不同程度的舆情应对。针对复杂重大舆情事件,第一时间启动舆情应急预案,组织专题研讨,或者聘请舆情处置机构,研讨回应解决方案。针对不实信息、恶意谣言,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基本事实,传递权威信息,防止舆情进一步发酵。

  二是注重正面发声,引导正向舆论导向。企业面对舆论事件,决不能采取“鸵鸟”姿态,一躲了之,应该基于事实情况,研究确定何时发声、发什么声、通过哪种媒介发声,既要有针对性地回应社会关切点,又要未雨绸缪考虑发声后可能触发的更高级别网络质疑。

  (三)建立事后科学化评估机制,提高舆情处置能力水平

  一是实行动态跟踪,防止“死灰复燃”,避免连锁反应。在舆情热度降低后,企业应认真审视引发舆情的根本原因。企业在平息舆论事件后,应从个案入手,修复完善相关治理体系,实现从“末端治理”到长远“顶层设计”的跨越,杜绝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二是吸取经验教训,完善舆情体系。舆情应对处置,既是企业的一次危机公关,也是企业检验升级舆情处置系统的一次机会。舆情过后,企业应该及时进行舆情管理系统评估工作,评估舆情处置步骤、舆情处置措施是否行之有效,并提出相对应的解决办法,为日后的相似舆情事件提供处理镜鉴。同时,企业应针对该次舆情事件,结合网络发展新趋势,进一步提升舆情监测、舆情研判、舆情处置能力,妥善处置网络舆情。

  三是强化正面宣传,重塑企业形象。企业在经历舆情事件后,即使能够有效化解网络舆情,但在形象、影响等方面难免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企业此时不能懈怠,应重振旗鼓,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消费者面前。

  新媒体时代,对企业是机遇也是挑战。应对网络舆情事件,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秩序,企业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企业应加强对舆情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进行全员舆情防控,提高应对舆情能力,实现稳定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黄金地质勘查有限公司 )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评论

已有0条评论

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