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好警戒线 筑牢防护墙
——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所全力支撑重庆市地灾防御工作侧记
◎ 陈龙 吴江平 李华扬
7月底至8月初,重庆市遭遇新一轮强降雨天气过程。根据自然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安排部署,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研究所再次派出5名专家前往万州区、梁平区、云阳县、奉节县、黔江区、忠县等地进行地质灾害巡查。该所在重庆市常态驻守的3名专家也根据相关要求,前往九龙坡区对地质灾害点开展复核工作。
这样的地质灾害巡查,自重庆市进入汛期以来,已经持续了一个多月。白天顶风冒雨进行现场勘查,夜晚集中分析数据、撰写应急调查报告,这是地质灾害防御专家们在“七下八上”主汛期的工作常态。
现场应急处置
协力配合,筑牢汛期安全防线
7月上旬,重庆市遭遇了有记录以来最为猛烈的暴雨侵袭,局部地区的累计降雨量甚至刷新了历史纪录。以垫江县和忠县为例,在7月10日20时至7月11日8时之间,多个乡镇的气象站记录到了超过200毫米的降水量。在地质灾害防范工作的关键时期,自然资源部迅速启动重庆市地质灾害防御Ⅳ级响应,重庆市也随即启动了气象和地质灾害风险预警,多措并举全面做好重点区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探矿工艺所承担了重庆市汛期常态化的驻守任务以及机动防御工作。面对重庆地区雨势紧急且地质灾害频发的情况,探矿工艺所第一时间组织召开2024年度汛期驻守与机动防御动员大会,制定详细的汛期防御工作方案,同时主动与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对接,会商工作举措,按照重庆市统一部署成立联合专家指导组,共同开展重庆市特大型突发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复核工作。
深入排查,助力地灾隐患识别处置
专家指导组一经成立即刻奔赴重庆市10个受灾严重的区县,对地质灾害点进行现场应急处置。专家们白天冒着倾盆大雨进行实地勘查,夜晚则在各区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召开研讨会,对地质灾害的情况、现状稳定性、未来发展趋势及应对措施进行细致分析。时间紧、任务重,他们常常持续工作到凌晨。
7月10日,在奉节县大树镇太阳丫口泥石流灾害现场,专家指导组观察到泥石流形成区新发两处滑坡,泥石流拦挡坝已经淤满,建议当地政府及时疏散地质灾害危险区附近的9户13名居民,并开展专项治理,降低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
7月12日,在垫江县任家坡滑坡现场,专家指导组发现滑坡后缘出现拉张裂缝并明显加剧,建议当地政府及时撤离受影响的8户15人,并在监测设备发出警报后,迅速启动了紧急避险程序。
7月17日,在忠县黄金镇黄金村1组的吴基坪1号滑坡现场,滑坡前缘出现整体变形,最大位移达到21厘米。专家指导组经过仔细勘查,判断该滑坡处于初始变形阶段,科学划定滑坡威胁范围,建议范围外转移的居民回家居住,区域内省道可有序恢复交通,达到既有效防控灾害风险又不过度防御的效果,得到当地政府和居民肯定。
截至目前,专家指导组已完成了50多处地质灾害点的调查,指导完成了31处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针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提交应急处置建议30余份。
创新赋能,着力提升科技防灾水平
重庆市地质灾害点多、线长、面广。在此背景下,探矿工艺所的专家们在一线勘查、掌握一手资料的同时,积极利用人才队伍、技术理论优势,为当地地质灾害风险防控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聚焦三峡库区安全运行需求,探矿工艺所组建了云阳、奉节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预警团队,协助重庆市及所辖的云阳县、奉节县地质灾害防治主管部门,先后建立专业监测与应急监测点120余处,构建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综合信息平台,实现24小时自动监测。
聚焦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难点,强化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该所针对重大滑坡隐患,启动“空-天-地-深”一体化的专业监测流程,建立融合多源数据的三维地质模型,为深入研究滑坡成因机制、动态演化和防御措施奠定了基础。比如,针对库区劣化带地质演化与灾害隐患,该所研发了岩体结构面信息智能识别技术;针对高位崩塌等监测预警难题,研发了一种非接触式表面变形定量监测预警方法及监测系统。新技术充分利用无人机、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提升了当地高位高陡地质灾害隐患识别和监测预警的智能化水平。
为了提升地质灾害预警的科学性与准确性,探矿工艺所的专家团队还不断强化监测数据研究,通过大数据分析逐步探索建立数据滤噪的方法,解决数据“误差”问题,基于机器学习不断优化地质灾害预警模型,为科学预警探索阈值设定。
当下,探矿工艺所驻守专家团队继续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紧迫感,紧密协同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主管部门,为安全度汛全力做好技术支撑。
评论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