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馆育人”赋能“大思政课”建设的策略研究
——以高校图书馆构筑研学实践“第三空间”为例
◎ 曾思红 邓云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善用‘大思政课’,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这一理念的提出,旨在将传统的思政课堂延伸至社会广泛的资源平台,通过充分利用各类场馆的丰富资源,发挥其独特优势,为学生提供更为直观、生动的学习体验,进而深化思政教育内涵,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从2023年开始,教育部正式提出“场馆育人”的概念,强调校园各类场馆应发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作用,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成长成才。
高校图书馆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场所,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独特的育人环境,是校园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为适应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的需求,高校图书馆应科学规划、创新服务方式、强化服务保障,充分发挥其在文献数据资源和场馆设施方面的优势,将思政教育融入场馆育人各个环节,赋能思政工作提质增效。这不仅是高校图书馆增强服务保障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助力新时代人才培育的重要途径,值得深入思考与探索。
坚持政策导向,科学构建发展规划
在2021年教育部高校图工委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时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表示:“鼓励高校依托图书馆试点建设一批‘未来学习中心’,通过文献资源整合、空间流程再造,构建智慧学习空间,鼓励探索团队式、协作式、主题式学习,把图书馆建成信息服务中心、学生学习中心、教学支持中心,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新时代育人新范式。”这为高校图书馆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高校图书馆应结合学校办学理念、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目标以及馆情实际,以建设“未来学习中心”为契机,优化顶层设计,实现资源、服务、新技术应用与空间改造的深度融合,与此同时把专业知识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入图书馆发展规划,构建符合图书馆发展趋势和思政教育需求的馆藏资源体系及服务模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和教育强国建设。
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存在问题
在数字化资源日益丰富、全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传统服务功能正逐渐减弱,纸质资源吸引力明显下降,文化活动参与度有待提高,空间功能趋于单一化。对此,图书馆的以文化人、服务育人工作亟需创新方法,进一步提升育人效能。
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应积极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切实了解读者需求和期望,精心策划并推出一系列富有创意、内涵丰富、吸引力强的阅读推广品牌活动,将高校图书馆服务从静默的文献数据服务转化为有声有色的文化活动,通过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爱国主义教育,或是服务学科专业教育,推动文化育人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同频共振,通过开拓视野、丰富学识、塑造品格,从而强化思想引领,增强文化自信。
另一方面,图书馆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图书馆运营,组建学生服务团队,通过让学生参与图书馆的组织管理与日常运营,策划和开展更多符合自身文化需求的活动,搭建起师生沟通交流的桥梁,实现图书馆文化育人与实践育人机制的有机融合,从而打造图书馆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场馆育人格局,激活育人效能。
同时,高校图书馆还应以“开放合作、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为宗旨,加强与校内外机构的交互连通,聚合各方资源优势,取长补短,通过共同开展育人活动、共享教育资源等方式,提升场馆育人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推动育人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需求导向,持续强化服务保障
为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新要求,高校图书馆不仅要坚守服务高校教学科研的文献信息中心的职责,还要积极转型,构筑兼具学习、研究、交流、实践于一体的“第三空间”,以满足读者日趋多样化的阅读需求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为培养新时代人才提供全方位、多维度的支持。
首先,思政课建设应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高校图书馆在馆藏资源建设过程中应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相关文献的建设力度,为思政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撑。
其次,高校图书馆应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馆藏特色文献或学科特色资源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通过空间微改造和资源聚合,打造“多元融合”的“主题+沉浸式”特色阅读空间,以此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度并提升价值,更利于传承中华文脉和红色基因,夯实文化自信。
再次,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改造原有空间、建设新空间,形成功能多样、服务不同需求的学习交流空间,如创新空间、学习共享空间、教学支持中心、语言学习中心等,以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阅读需求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这样,图书馆由借阅与自修的场所拓展为读者互动交流、学习研讨、创新实践等的重要场所,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最后,高校图书馆应注重数字技术赋能育人,不断更新和优化数字资源的内容和形式,建立思政数字化资源库和思政课教育教学平台等。同时,加强宣传引导,以数字化技术创新场馆育人模式,与师生的生活同频共振,使场馆育人模式更符合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培育需求。
坚持实干导向,打造高素质专业化馆员队伍
馆员是决定图书馆服务品质和场馆育人成效的关键因素。高校图书馆在推进设备升级及场馆改造的同时,应加强馆员队伍建设,吸引和培养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馆员队伍。
一方面,馆员需具备强烈的服务育人意识,在为读者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同时,以其良好的精神风貌、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学生起到熏陶、引领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准则,实现图书馆服务育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协同统一。
另一方面,为避免场馆管理及运营与前期设计及规划脱节,馆员需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主动思考能力,能够策划并开展各种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图书馆的各种设备能更为鲜活、立体地展示作品,更接近读者,多业态提升作品的感染力,而非单一的静态展示,也能吸引更多读者走入图书馆开展学习和交流,提升读者对图书馆的满意度和信任感,确保场馆育人工作落到实处。
此外,高校图书馆应定期组织学习、培训与交流活动,不断提升馆员的专业素养和管理能力,为场馆育人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健全考核激励政策,定期表彰有突出贡献的场馆育人先进个人,积极宣传和推广成功经验与优秀成果,不断提高馆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获得感,进而提升场馆育人的成效。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图书档案与文博部】
评论
已有0条评论